【what's hot】CSSCI期刊论文摘要选编 | 语言学方向;翻译方向
语言学
① 陈新仁,2014,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 [J],《外国语》(02):33-41。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相关语言现象,系统功能语言学做出了比较系统的描写和解读。针对现有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如对相关现象的理解缺乏认知解释,对相关现象的交际功能存在误读等等),本研究拟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基于语言形式与关联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假定,从认知语用学视角对动态语境中语法隐喻的使用重新做出解读,指出语法隐喻性表达方式与对应的非语法隐喻性表达方式在明示方式方面存在语用差异,是一种独特的获取最佳关联的认知语用方式,具有不同于后者所引发的认知语境效果。
② 戴曼纯,2014,语言接口与二语接口的习得 [J],《外国语》(01):72-82。
接口问题在近些年的二语习得研究中引起了关注和争议。本文讨论二语接口的几个核心问题,包括接口概念的理论来源、接口的定义、分类及接口处的二语习得。文章详细分析了句法—语义、句法—形态、音系—形态、句法—语用等接口类型以及相关二语习得研究,认为内接口是发生映射或特征组装之处,外接口则是信息传递之处。虽然有研究表明句法—语用比其他接口给二语习得带来更多问题,但是还不足以证明整个接口的二语习得难易度。接口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③ 张德禄、董娟,2014,语法隐喻理论发展模式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01):32-44。
本文通过对Halliday语法隐喻理论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出语法隐喻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理论模式:功能模式、分层功能模式和分层系统功能模式,并对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做了阐释,探讨了语法隐喻理论逐步被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总体框架的发展趋,以及从动因、作用、体现形式等多方面研究语法隐喻的必要性等。最后讨论了语法隐喻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思路。
翻译
① 穆雷、邹兵,2014,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2-2013)——对两岸四地近700篇博士论文的考察 [J],《中国翻译》(02):14-20。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两岸四地近700篇翻译研究博士论文在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的特征与变化,分析了其在研究方法论层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考。此外还考察了这些博士论文作者是否持续地在本学科领域贡献科研成果,以此粗略评估中国翻译研究博士生培养的成效。
② 仲伟合、冯曼,2014,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建构 [J],《外语研究》(03):57-62。
本文分析了文化外译研究的现状,针对现有研究的失衡,以翻译社会学为视角,厘清了翻译社会学与外译研究的关系。通过深入剖析文化外译活动诸要素及其与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勾画文化外译研究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整体框架,划分各层面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从而建构出该领域的研究体系。
③ 余东、刘士聪,2014,论散文翻译中的节奏 [J],《中国翻译》(02):92-96。
节奏本质上是一种感知经验,在英汉散文中各以不同方式表现,也各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节奏是可以通过翻译再现的,因为任何语言的节奏都是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还因为,节奏都具有宣泄情感和宣发思理的功能,英汉散文的节奏,尽管一为理性节奏,一为感性节奏,二者殊途同归,都能再现这些功能。